首页 听南怀瑾讲《论语》 下章
第7节 听南怀瑾讲《论语》(7)
  1962年,⾝居要职的陈毅已62岁,这年舂天途经成都。当时,他的老⺟亲已年过八旬,重病在⾝,住在成都陈毅的弟弟家中。陈毅与子张茜前去看望。老人病重,有时小便失噤,陈毅刚到⺟亲房中,恰遇⺟亲换下一条被尿濡子。⺟亲担心让儿子见到污浊之物,便不停挥手、使眼⾊,要⾝边照顾她的保姆将子蔵起来,保姆慌忙中将子扔到了下。

 陈毅拉住⺟亲的手关切地问道:“娘,您把啥子东西扔到下了?”

 ⺟亲连连‮头摇‬说:“没啥子,不关你的事。快坐下,跟娘聊聊天!”陈毅笑了笑,对⺟亲说:“娘,您怎么对我也保起密来了?”

 说着,弯下⾝去,要看个究竟。⺟亲见瞒不住,只好坦⽩真相。陈毅听罢,眼圈红了,‮情动‬地说:“娘!您久病在⾝,我没能在您⾝边侍候,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。这子应该马上拿去洗了,还蔵着⼲什么?!”说着,他一手拿过子,并对保姆说:“我⺟亲的病如此沉重,平时不知给你们添了多少⿇烦;今天,就让我去洗吧!”保姆怎么也不让,⺟亲也赶紧阻拦。陈毅诚恳地说:“娘,我不是说着玩的,您就允了吧。小时候,您不知给我洗过多少尿啊,儿子再怎么做也难报答养育之恩。”接着,他又对子笑道:“我们家乡有句俗话叫‘婆媳亲,全家和’,你这个长年不能照顾婆婆的媳妇也该尽点孝道,今天我们俩一起来洗这条子好不好?”

 孝敬,孝敬,要做到由內而外的敬,才能算是孝。有句古话叫“久病前无孝子”孝心有时会给儿女的生活和事业带来极大的拖累。但谁都会在时光的流逝中逐渐衰老,如果⽗⺟长期卧病在,生活不能自理,即便儿女心中孝顺,有时也难免流露厌烦的神⾊,此时⽗⺟心中的滋味恐怕难以陈述:一方面因为拖累了儿女而心中难过,另一方面便是对儿女隐隐的失望。

 爱在态度上,心中孝,态度敬,不要对⽗⺟感到厌烦。很多人虽然表面上做得不错,但容易不自觉地抱着一种“我做得已经不错了”的心理,无形中给⽗⺟以不好看的脸⾊,以“孝”来‮磨折‬老人的心灵,增添老人的负疚感。这种作派,往轻了说,是一种不纯;往重了说,也是一种“恶”——⾜以摧毁所有曾经的恶。

 能竭其力的孝子夏曰:“贤贤易⾊,事⽗⺟,能竭其力,事君,能致其⾝,与朋友,言而有信;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

 ——《论语?学而》南怀瑾先生在解释子夏的“贤贤易⾊”时再次提到儿女对⽗⺟的态度,认为儿女对⽗⺟的孝心只要发自內心尽心、竭力即可,不必強求物质的富⾜。“事⽗⺟,能竭其力”也是在讲孝道,其中“竭”字是关键。尽孝,只要“竭其力”力所不能及的也无须強求,量力而行⾜矣。  m.GUgEXS.cc
上章 听南怀瑾讲《论语》 下章